2022年吳熙吉推出〈邊際〉個展,〈邊際〉展出一系列創作於2021年主要以粉彩為主的複合媒材創作。作品中大量出現藝術家作品中常見的粗黑邊人頭像,吳熙吉認為人的身體是一種牢籠,而去毛髮、去性別、去身體其他特徵的純粹人頭像,彷若是藝術家自身的自畫像。這頭像張大雙眼,一副笑嘆人世間紅塵的出世表情,以畫面中各種角度俯視這人間。
粉彩繪畫的技法主要是將粉彩筆不論以筆尖或是側邊,重疊反覆塗抹在畫紙,再用手指壓抹於表面上,並留下粉彩筆的筆觸與線條於畫紙上;有時藝術家會用粉彩筆的側邊輕塗畫紙,使紙張本身的肌理與紋路顯露出來。任何創作的媒材都需要藝術家不斷的試驗,來熟悉此媒材的特性,並於作品中透過媒材的特殊性,來呈現藝術家的獨特技術,且這種技術能進而彰顯藝術家欲傳達的創作想法與意念。油性粉彩的特質便是它不需要油性介質,而達到如油彩般的顏色推疊與飽和度,且粉彩顏料本身具疏鬆、細碎性,此皆是其他創作媒材難以達到的特質。
吳熙吉自2010年開始創作油性粉彩作品,並不斷進行對於創作材質的實驗,而找到其非常獨特的油性粉彩創作方式,並同時脫離了早期的「大抽象系列」風格。吳熙吉在油性粉彩堆疊於畫紙後,以刮除法除去畫面表層堆疊的粉彩,而使底層的粉彩深深地卡進紙張本身纖維中,因而能避免傳統粉彩畫中粉彩易掉落的難題。藉著吳熙吉這樣創新的技法,他的作品總是呈現一種迷濛美的抒情與浪漫,且觀者可以清楚看到紙張本身的纖維肌理與紋路,同時在狀似單薄的粉彩中,反而透露許多不同色彩的層次,這是其他創作媒材難以達到的細緻與肌理。
吳熙吉於1965年出生在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二十多歲開始修禪,並於南投居住了15年,6年前搬到宜蘭海邊半隱居。吳熙吉的作品呈現他對於色彩的敏銳度,他的創作一直處於高彩度、高飽和,同時在細部永遠流露出更多層次的顏色變化。吳熙吉的創作沒有明確指出佛性或禪學,且畫面也不同一般禪畫的黑白或單色調,儘管如此,他的作品總是流露出他對於人世間的體悟,對於一種思透人性、佛性的精神性,而畫面中的那個沒有毛髮的人頭像,更狀似去除三千髮絲的出家人。吳熙吉作品充滿符號性與象徵性,作品裡的山石,也狀似正在打坐的人。
吳熙吉作品常以筆直、絕對的外輪廓黑線、白線或藍線,描繪人、山、植物、花卉的外型,充滿裝飾性、高彩度地,再以更多線條,形塑自然景觀與人形。其童年記憶中的龜山島的印象,也常在畫面中以孤島的形式再現,且不斷被這一位如藝術家本人的頭像注視著。儘管吳熙吉不將這一系列粉彩作品以抽象畫為名,但作品裡充斥著抽象的符號與線性,並以華麗、浪漫與喜樂的色彩呈現藝術家心中的自然與景物。
柏拉圖曾說:「抽象繪畫是通往精神性的另一個通道。」。柏拉圖認為不具自然形象的圖案(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呈現一種絕對且無法變換的美,因此繪畫可以就畫面上的線條與顏色本身,作為被觀者欣賞的對象,藝術家不需要在畫面上精準再現自然形體或景色。抽象藝術沒有特定的樣貌、形態或美感象徵,作品本身的抽象程度皆有所不同與落差,在二十世紀的巨大藝術洪流中,關於抽象藝術,可以歸納出一些基本型態:線性風格、與顏色相關、幾何圖形、情感式與直覺式、筆觸式與極簡主義。
吳熙吉的〈邊際〉系列展出一系列透過抽象形體而呈現的形而上精神性,這不僅受到西方藝術潮流的影響,作品亦呈現一種東方「枯山水」意象與禪意,是吳熙吉在經歷人生起落、晦澀不安後的柳暗花明,與一股欣欣向榮的精神喜樂,作品呈現一種沒有邊際的精神性「邊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