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碧德.拉哈(Sepide Rahaa),來自伊朗,是一位受高等美術教育的藝術家,是女性,離鄉背井現定居在北歐。中東及北歐,從自然到人文是天壤之別,故人們對這位藝術家的處境及轉變更是好奇。西方藝評家正仔細窺探這位藝術家。世人對於伊斯蘭總有一些不解及誤解,我們或許不應該期望她如何頌揚西方或批判伊斯蘭傳統,而是從她的作品中看見我們自己,是否擁有尊嚴及價值?我們在人世間扮演的角色為何?生命是否光彩?幸福的定義是什麼?這才是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應該要去深思的問題。(具有被探究性及啟發性的藝術才有存在於歷史的意義,與觀者產生哲理性的對話,由與生俱有藝術特質的人類所創作。)
伊朗當代藝術家早在上個世紀就已普遍性在歐洲及美國重要美術館或畫廊展出,他們作品經常是歐美地區佳士得或蘇富比拍賣的重要項目,他們的國際能見度於今日與歐美當代藝術家已沒有差異,原因在於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離歐洲不遠,且一直是國際新聞的焦點,而20世紀後的當代藝術總是不斷反思及勇於批判,也因此使得中東當代藝術儼然成為全世界藝評家熱中討論的話題對象。中東的藝術家,無論是在政治庇護下定居西方國家,或到歐美留學後再回到自己祖國,他們代表的是伊斯蘭教背景,與西方所認為的「自由開放」體制是有很多的爭議及討論之處。第三世界國家地位提升,不管經濟發展如何,都已受到尊重及關切,致使美術史學者將關注的觸角從原本的歐洲及美國,在20世紀後半段已經轉移至比歐美更具話題性的其他地方,而中東的當代藝術是首當其衝。
台灣的傳媒發達,學習外文人數比例甚高,但國際知識卻相當貧乏,媒體鮮少帶來國際訊息,人民就得更為主動找管道去求知。藝術亦是如此,台灣較少有機會接觸到國際上「正在發生進行」的藝術,都得等到數十年後才逐漸認識少數幾個國際上的藝術家。然而,藝術最能破除種族及國家之間的界線,是人類共同的歷程與資產,紅野畫廊使台灣人們看藝術的視野零距離,藉由接觸海外重要的藝術,了解一件作品背後衍生的人生意義,反思自己。雖然是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但,如同美術史上的所有藝術家,沒人在意他們的國籍,畢竟同屬人類,藝術探討的情感、生命及思想是相通的。只是,藝術家所處的時代或背景更為嚴峻者的話,他們作品表現出來的層次及深度或許更能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