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奧普海姆(Peter Opheim)於紅野畫廊的最新展覽作品中,從「花朵」的形意開啟探索,並融入於他特有的「精靈」生物語彙。在許多文化中,花具有多重的象徵意義,例如,相傳有座古代七大奇蹟之一,是巴比倫迦勒底帝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為思念家鄉的王妃阿米蒂斯,打造的「空中花園」(paradeisos),這個希臘文詞彙,後來演變為英文「paradise」,即「天堂」的字意。

 

一般花朵經由蝴蝶與蜜蜂等生物的授粉,來達到開花繁衍、結果之生命週期循環,但在大自然的奧妙中,也有一種因為演化不完全,花中既無雄蕊亦無雌蕊的花,稱為「無性花 asexual flower」,例如漂亮的繡球花就是其代表之一。或許在生物學上,這種狀態被視為一種先天演化的缺陷與退化,但從「生命的互映性」與「無分別性」的向度來看,卻能給我們沉思與啟發。

 

花朵的昇華、轉化、靈感等意象,在先古人類精神文明即有之,而彼得.奧普海姆一貫以「精靈」代表著的生命體與超感應的創作方向,「繁花裡的精靈」在他近年創作的感受上,是氛圍性的:溫柔的色彩、生命體的自我療癒、骨骼埋入大地生長成的新芽。另一方面也是語言性的:自我意識的淡化、微弱卻存在的花草、靈感的內斂。畫中無色之絢麗、遙遠的旋律感,是藝術家內心旅程的投射。